RSS

这些孩子的行为容易被家长误解

一、关于孩子”胆小”

这里的胆小,不是指孩子从小都比较胆小,指的是孩子之前很胆大,大些了反而越来越胆小了。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有一个孩子,二岁的时候会用手去抓各类小昆虫,比如蟋蟀、蚱蜢、七星瓢虫等,抓来了还很开心,有一天父母突然发现,这位小孩子三周岁的时候看到七星瓢虫会躲开了,你硬要拿给他,他反而会哭起来。这个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开玩笑的说,越长越倒退了,小的时候不怕,长大了反而怕了。甚至继续鼓励他去抓,这个时候你去鼓励他,他情绪会越激动。家长就会觉得怎么这么胆小了啊。

其实这个时候对孩子来说是好事,家长不应该这样说孩子,为什么呢,这个行为表明,孩子的认知越来越好了,他知道哪些事对他来说是害怕的,哪些对他来说是安全的。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去”强迫”孩子接触他认为害怕的东西。

二、孩子突然”烦躁哭闹”

烦燥哭闹打了引号,指的不是真的因为撞了、摔了哭闹,也不是因为遇到伤心的事哭,那是什么呢?听我慢慢解释,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的三岁之后(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大部分),因为3-6岁的孩子是有意识的吸收性心智,3岁后的孩子慢慢会有自主性的意识,会有自己的想法,什么事都想去尝试,有时候在做一件事,但总是失败,就开始烦躁了,甚至哭了。

举个例子,有位孩子刚开始会用筷子吃饭了,但不是太熟练,有时候夹一个菜总是夹不起来,这个时候孩子有可能会就烦躁,甚至哭闹。为什么呢?因为在3岁以前孩子认为自己是”超人”,只要一哭,就会有吃的,会就有人来。但当孩子慢慢自己有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周围的事情不是他想象的这样,甚至有时候会认为自己”好没用”。

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很简单,在安全的情况下,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果不需要,那就在一边看着他去完成,鼓励他。只要传递给孩子”你需要帮助可以找我,我就在这里”这样的信息就行了。其实是告诉孩子,你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会协助你;你不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也会一直陪在你身边,与你一起面对这个世界。这个很重要,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他会觉得虽然世界与我之前想的不太一样,但有人会一直陪着我。

三、了解孩子心里真正的需求

家长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孩子表面的情况,并未了解孩子心里真正的需求,从而导致家长接收到的信息与孩子的信息不对等,产生”误解”。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宝宝,还不会走路,所以去外面都是大人抱着或在推车里,有一天,家长抱着孩子在小区楼下逛逛,逛的途中家长遇到了熟人,这位熟人见到宝宝可爱,就做出了抱的姿势,这个时候宝宝笑了,然后这位熟人接过宝宝抱着,结果宝宝开始大哭。这个时候家长就不理解了,明明是笑的啊,不是应该是愿意抱的吗?为什么抱上就哭。其实这个时候宝宝笑不是”真笑”,因为当熟人要抱他的时候,宝宝是不愿意的,但他没有能力反抗,就开始笑,心里以为我对你表示友善,你应该不会来抱我了,这个是宝宝的一个防御方式,但当他知道他最后一道防御方式都没有用的时候,只能用哭来表示了(yiQIg.cN)。

所以我与周围当父母的一些朋友交流的时候,一直强调要了解孩子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了解了,信息对等了,家长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及行为。但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得需要家长自身多看幼教方面的书籍,自己这方面的知识需要有一定的积累。

四、关于孩子的专注力

关于专注力,这个也是经常会提到的,而且是家长比较关注的。但是孩子的专注力不好,更多的是外界因素造成的,而家长却时常责怪孩子,为什么孩子总是专注力不够?

孩子的专注力,除了经常有提到的,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外,其实周围的环境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吸收性心智决定了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家长想让孩子专注做一件事,而周围的环境却是墙上贴着很多卡通动物的贴纸,孩子面前又有很多种玩具等等,试问这样孩子怎么提高专注力?面前这么多玩具,孩子不知道怎么选择,而且有可能都想要;当孩子好不容易开始专注做一件事了,周围这么多卡通图案的贴纸,怎么可能不被吸引过去呢。

所以在孩子的专注力方面不是孩子一人的事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得有家长与孩子一起配合,而且也不要因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说孩子,3岁左右的孩子本身你让他安安静静的坐上三分钟都比较困难。只要遇到了孩子感兴趣的事,孩子就会像海绵一样不断的吸收,所以孩子对他有兴趣的事或物是有很强的专注力的。

五、关于敏感期

另外顺带提下敏感期。有时候家长自身比较焦虑,一发现孩子有些奇怪的行为,就认为是不是到了什么敏感期了,然后就急着各种查找,各种询问,生怕错过孩子的敏感期。有这样的意识说明现在的家长更希望自己是科学育儿的。但敏感期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这样解释吧,就是这个孩子所谓的”奇怪”行为,不是一二位孩子有,而是这个行为大部分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情况才叫敏感期。比如孩子的小物品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家长还是要先了解自己的孩子,再运用理论,不要一味套用敏感期解释孩子的行为,反而让自己焦虑了。

请家长们慢一些,少些焦虑,多多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上是不是有存在误区,是不是之前误解了孩子的一些行为。也希望家长自己多了解育儿方面的知识,其实育儿包括很多方面,除了最基础的喂养,还有孩子各个敏感期、孩子的感统、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等等。家长只有自身提高了,才能更有效的与孩子沟通,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况。

[时间:2017-03-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