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做:忽冷忽热防感冒
12月北方已见雪迹,外界阴气蓬勃上升。这个月天气多变,刚还是阳光普照好似小阳春,一阵寒流过去就成了冰封世界,气温会在几天之内忽冷忽热。中医认为寒冷是百病之源。风寒会让血液瘀阻,导致疼痛,还会伤脾胃,造成肠胃胀气、消化不良。不过最容易被寒气侵入的第一要害是呼吸道、肺,办公室里感冒常来,接连有人头痛、鼻塞、咳嗽、食欲不振。此时不妨想想《红楼梦》里贾府医生的建议:无须服药,只要“饮食清淡、暖着一点或饿上两顿”,身体就会逐渐恢复健康。
三招驱逐感冒
漱口:每天早晚用淡盐水漱口,可以清洁口腔,杀死口腔里的致病菌。
按摩:按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颈后中央、后
发际线往上一寸的风府穴,头部正中、前发际线往上一寸的上星穴,以酸麻胀为度。
红糖洋葱汤:原料为1/3个洋葱切丝、红糖少许、一碗水。大火煮滚,小火再续煮10分钟,一碗水煮成半碗后饮用。
What穿:保暖,双足至上
每年气温急剧变化的时节,一股冷空气过去,气温骤降。我们肯定已经“武装”起来,即使穿裙子也会有长款羽绒服相配。但脚呢?很多人都是一双单鞋度长冬。中医学认为,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自古就有“养树护根,养人护脚”之说。寒冬地面温度低,人体中脚与地面距离最近,脚部温度下降速度比全身其他部位都快。而且脚部脂肪层薄,保温能力差,容易被寒冷侵袭,进而波及内脏、呼吸道,扰乱全身各部位的安康。
有数据说,双脚温度维持在28℃~30℃时,我们感觉最舒适。所以冬季最好每天给脚“加湿”一两次:用温水(不低于45℃,60℃~70℃为宜)洗脚。洗脚讲究的是“泡”而不是“烫”,太烫的水会损伤皮肤,加速足部失水。同时热水对大脑皮层也是一种良性刺激,有利于促进睡眠。双脚平时也有一些保暖措施。例如:穿柔软的厚袜;家中的棉拖鞋选择能把脚跟包裹起来那种;在室外寒冷环境中,不要站着不动,最好做些原地踏步或摇摆动作,至少也要不断地活动脚趾。
What吃:进补最宜喝汤
自然界里的冬季是藏纳的季节。我们也和自然步调一致,12月开始进补,这是一年中最容易通过“吃来之食”吸收营养、强健身体的时候。但进补并非吃滋养的食品,补品只是针对“虚”来食用的,中医认为“虚则补之”,有虚有补是平衡,不虚而补就会异军突起,反会制造不适。
冬令进补应依据“寒则温之”的原则,以驱寒、养阳为目的,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百味之中羊肉最宜用作冬天温补。羊肉性热不宜多吃,搭配一些凉性和平性的蔬菜食用最好,例如萝卜和豆腐。滋补最好缓缓地来,而且有些体质虚弱的人属于“虚不受补”类型,稍沾补品就会上火,所以冬天最宜喝汤。羊肉汤、鸡汤、排骨汤、鱼汤可以分别上阵,汤中放上枸杞、大枣、三七、天麻、参片,每次不要多,选一两样,加10克左右,就是一道浓汤靓品。
名医私方:三米过冬
中医认为糯米味甘、性温,食后会周身发热,能补养身体之气,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脾胃虚弱的人不适合大补,必须慢慢调养,所以糯米的温补性格特别适合脾虚的人冬天食用。吃糯米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阳虚导致的胃部隐痛,以糯米、红枣适量煮粥食用;脾胃虚弱、腹胀、倦怠、乏力,可用糯米、莲子、大枣、山药一起蒸熟后加适量白糖食用;由脾虚导致的消化不良,可用糯米酒煮沸后加鸡蛋煮熟食用。紫米和小米也有调理脾胃的功能,冬天不妨多吃。
释解中医风寒
中医认为引起疾病的就是邪气,外邪可以分为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其中风为百病之长,其他邪气必须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冬天是风加寒气盛行,从皮肤毛发而入,上犯到头,引起剧烈头痛、颈肩背部酸痛;中犯达肺,出现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下犯及肠胃,造成食欲不振、恶心、嗳气。如果不能尽快驱寒,日久极易损伤人体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