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音乐的养生保健方法及功效

方法篇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身心疲倦的都市人,特别是那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应当随时随地让心情和音乐一起起舞,利用喜闻乐见的、轻松愉快的音乐,来达到心理和谐和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尤其是在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药物的副作用无法根除和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情况下,大力提倡音乐治疗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

运用音乐治疗,要做到对症治疗,因人、因病而宜,选择恰当的音乐。

(1)抑郁型这类人需要听一些具有“忧郁感”的音乐,不管是悲痛的圆舞曲,还是《二泉映月》,都是具有美感的。当心灵受到共鸣,便自然会慢慢消除心中的忧郁。像贝多芬的降B调弦乐四重奏,时时能激励人们清醒地认识自我,能够使自己接纳更多的痛苦和悲伤、温柔与喜悦,使心胸更加开阔。

(2)急躁型这类人应听节奏慢、舒缓的乐曲,如古典交响乐中慢板部、小夜曲、巴罗克音乐和凯尔特人竖琴、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等,可以调整心绪,克服急躁的情绪。

(3)消沉型这类人往往缺乏自信心,对人、对事、对物抱有消极悲观情绪,缺少积极进取精神。宜选择听一些宏伟、粗犷和令人振奋的音乐,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乐曲中充满坚定、无坚不摧的力量,会随着飞扬的旋律激荡人的心灵,使人暂时抛弃生活的烦恼和失意,完全融入音乐所营造的积极向上、无往不胜的乐观氛围之中。

(4)胆怯型一个平素胆小怕事,容易受到外界惊吓的人,需要的是一种完全、宽松、恬静、优雅的气氛。可选择《高山流水》、德沃夏克的《第七交响曲》、舒曼的《克莱斯勒》、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现代钢琴曲、萨克斯管《回家》等抒情、柔和的轻松乐曲,久而久之,能使人及早恢复正常的心境,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5)健忘型记忆力衰退的人最好常听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旋律往往和过去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紧紧相连,常能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想起难忘的峥嵘岁月,便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那时的老歌和音乐,对恢复记忆往往能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对老年痴呆症倾向的患者、植物人也有一定疗效(yiQIg.cN)。

(6)失眠型常言道:三十年前睡不醒,三十年后睡不着。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睡眠时间比较短,但有些老年朋友常常被失眠所困扰,要依赖药物的帮助才能入眠。长此以往,非但不能解决失眠问题,还可能引起机体其他不良反应。这类人应常听节奏徐缓与和悦的音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听松》、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肖邦的《夜曲》、德彪西的《雨中花》等,这些音乐可以解除烦躁、焦虑不安的情绪,有平静、放松、坦然、安全之感,带来轻松甜美的入睡气氛。

总之,音乐治疗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普通的音乐欣赏,它强调特定的乐曲、旋律、节奏对特定的人群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必须注意,高血压病人不能听一些重金属、摇滚之类动感太强的音乐,孕妇也绝对不宜听一些节奏强烈、音乐单调的音乐,特别是迪斯科音乐。

效果篇

音乐治疗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让高血压患者听一曲抒情的小提琴协奏曲,血压可下降10~20毫米汞柱;英国剑桥大学的口腔医生用音乐替代麻醉药,拔牙200多例,病人几乎从不觉疼痛;将音乐伴奏引进人工流产中,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病人情绪稳定;对献血者使用音乐,可以消除献血时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音乐还可以帮助人们面对手术、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并且通过对患者的精神鼓励来提高疗效。

研究表明,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从而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消除抑郁、焦虑、紧张、恐怖等不良情绪,解除肌肉紧张,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当人们处在优雅悦耳的音乐环境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提高应急能力和机体抵抗力。

曾经有人调查,从事古典音乐演奏的乐队成员大都心境和顺,心理平衡,健康状况良好,不易患病;而演奏现代摇滚乐的乐手有70%以上出现烦躁易怒、消化不良、失眠、健忘等症状。可见,不同的曲调能够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一般来说,C调:纯洁,果敢,沉毅,虔诚;D调:热烈;F调:柔和,丰富,热情,和悦,阴沉,悲哀,神秘;G调:真挚,平静,谐趣,忧愁;A调:自信,希望,柔情,伤感;B调:勇敢,豪爽,骄傲,悲哀,恬静。

[时间:2016-01-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