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乏力就是“虚”吗
首先是自己的心态,很多人一感觉自己精力下降,就觉得自己“虚”了。这个时候,就会给自己“进补”。尤其是在一段时间的劳累后,往往给自己进补些人参、西洋参、海参之类的补品。
其实这样并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很多表现出来的虚症,其病因不是虚,而是实。
中医有“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之说,这是古人对临床辨证论治的警言,即是说有些时候虚证会以实证的假象表现出来,实证有时会以虚症的假象表现出来。不可因为出现虚性表现就补,实性表现就泻,一定要辩证准确,这样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现今人们的饮食结构多以肥甘厚味为主,加之运动量减少,导致体内湿浊困阻,影响气机运行,亦会出现身乏无力象。湿浊,也叫痰浊,痰浊为百病之祖,它本身不是病,但会带来很多疾病,小到脸上的痘痘,大到各种结节、子宫肌瘤、脑梗心梗,从中医的角度讲,都与痰浊导致的淤阻有密切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祛痰化湿,而不是进补。此种情况下进补,反而会适得其反。
真要养生,最好找个有经验的医生,把把脉,把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查清楚,而不是一味“进补”。
火:有热未必是“火”
“上火啦”,这大概是都市人群最常用的一个词汇,不管牙痛头痛,也不管懂不懂医术,都会下一个基本的判断,“你上火啦!赶紧吃药去火吧。”所谓庸医害人,“半吊子医生”同样耽误事(YIqiG.Cn)。
在中医看来,所谓“上火”,其本质是人体阴阳失衡,阴虚则火旺,很大一部分上火实际上是阴虚造成的,比如高血压中的阴虚阳亢型。因此,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去火”,只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更大的损失。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即便有火亦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宜清,虚火宜滋。老年人虚火的可能性较大,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则以实火为多见。“火”可与其他病邪共存而致病,如与寒邪相合,热郁于中,寒闭于外,外寒里热,咳嗽、高烧不退。这种情况就要清热散寒。除此之外,尚有寒热错杂之证,如上热下寒,则宜寒热并用;亦有真寒假热之虚假证。所以不可见火即清,要不然不但不能达到养生防病目的,反而会诱发一些疾病。
吃:小儿未必要多吃
在现代社会,虽然大家都越来越爱美,但对儿童而言,小胖子却越来越多。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但并不是吃的越多越好。
小儿虽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但其各项的脏腑功能还不完善,也就是中医常说的“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其脏腑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虽然身体确实是有需要大量营养物质的迫切需求,但是因为脾胃的功能尚未完善,其工作能力相对于大人来说还是比较弱的。
所以儿童进食的量不可太过,因为稍不合适就容易出现食积,出现食欲不振啊、恶心啊、呕吐啊、腹胀胃痛等不适。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胃肠不适,抵抗力下降而出现胃肠性感冒等。吃下的营养物质不但不能被小儿身体消化吸收,供给身体生长发育所需,反而会成为身体的负担,成为体内的“垃圾”,甚至是成为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