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
血,是流动在血管中的不透明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能为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活动提供营养和滋润。
人体的血液总量大约是体重的7%~8%,比如体重为60公斤,则血液量约为4200~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出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可以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到总血量的20%时,则会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到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除了意外造成的身体缺血,生活中常见的是因营养不良、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差引起的慢性缺血,这是造成各种疾病发生以及身体衰老、退化的祸根。
西医与中医在血的检测方法和临床运用上有区别。西医以血色素的多少来判定血液质量。血色素就是单位面积里红细胞的含量,指的是血液的浓度。通俗一点说,如果把血液比喻成给人体各脏器吃的饭,那么血色素高(血液浓度高)就表示各脏器有乾饭吃,而血色素低(血液浓度低)就表示各脏器只能吃稀饭。中医常提到“气血足”、“气血两亏”,指的是人体内总血量的水平,也就是说供给各脏器的是一碗饭还是半碗饭。中医通过察看人的面色、皮肤、毛发等外在特征,探摸肢体末端的温度,观察眼、耳、鼻、口以及各脏器的功能反应等方式来判断体内血液总量是否充足,脏器有没有“吃饱”。
那么把中医、西医的观点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你的总血量充足,同时血色素也正常,就意味著你身体内的每个脏器总能吃上足量的乾饭,身体就有活力,所有的脏器就能运转正常;如果你的总血量少,但血色素正常,就意味著你的脏器没吃饱,但还能吃上乾饭,这个时候各个脏器都还在正常运转,可是干劲不足,容易出现疲劳、抵抗力下降等症状,也就是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如果你的总血量少,同时血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就意味著你的脏器不仅没吃饱,而且吃的还是稀饭,时间一长,各个脏器由于供血不足就会给身体带来各种疾病。
心脏没吃饱,就会心慌、气短、胸闷,跳不动时想休息一下,就出现果了间歇,心跳的次数也会越来越慢。心脏对缺血比较敏感,缺血了就会引起心痛,这是在提醒你没给它吃饱。如果你不管它,或只是给它吃一些扩血管的药物,根本原因就没有得到改善。当缺血现象进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造成闭塞、心梗,甚至危及生命。
大脑没吃饱,轻者头晕、记忆力下降,重者会出现脑缺血、脑梗塞。时间一长,没有充足的血液浇灌,脑子开始“变瘦”了,就有可能引发脑萎缩、老年痴呆症。
肝脏吃不饱,这个人体“化工厂”的工作就打折扣了。比如以前吃1斤肉,它能将肉都转化成人体需要的能量输送到全身,而吃不饱后,力不从心了,再吃这么多的肉,它只能将7两肉转化成能量,而没力量去处理其余的3两肉,这剩下的就只好以脂肪的形式堆积起来----堆积在肝脏里,就形成脂肪肝,堆积在血管里,就形成高血脂。
肾脏没吃饱,该它做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只能完成部分任务,那么身体内各种代谢的产物就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出现尿酸高、尿素高等症状。
胰腺也是一样,吃饱的状态下就能分泌充足的胰岛素,而没吃饱时,胰岛素的分泌就不足,糖代谢的功能下降,多余的糖就存留在血管里,血糖就增高了。
身体内的各个脏器都是一样,长时间没吃饱,饭的质量又太差,脏器的功能就会全线下降。一点风吹草动,一点细菌的感染,都有可能导致人体身染重病,久久不能康复。
因此,血是我治病防病的重点,而血液是否充足完全取决于我们所屹的食物营养是否丰富、搭配是否合理,以及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的能力如何。食疗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并落实在每一天、每一顿饭上面。“人是铁,饭是钢”,一顿没吃好,没吃饱,身体就有反应,就会不舒服、难受。如果长期不注意饮食,不注意保护你的胃肠,你的身体也就不可能健康,各种疾病缠身也就不足为怪了。
什么是寒
寒,是一种对于温度的感觉,寒与热是相对的。寒为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或气温骤降的情况下,都容易形成寒邪而致病。寒,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寒为阴,热为阳。当寒侵入人体后,血液就失去了阳气的温煦,就会运行不畅、淤堵不通。
寒还有收缩、闭塞的作用。遇寒后筋脉缩紧,整个人就往里缩,四肢屈伸不利。汗毛孔遇寒也会关闭、堵塞,不易出汗。
不通则痛,疼痛是因寒致病的重要特征,不论是四肢的关节疼痛还是心痛、胃痛、腹痛、头痛等,都与寒有直接的关系。寒用热除,有热则缓、则减、则癒。热是治疗一切寒症的法宝,可以在饮食中吃温热、辛辣的食物祛寒;可以多穿衣服保暖祛寒;可以用各种物理方法如热敷、理疗、艾燻等对局部加热祛寒。
什么是湿
湿是一种有水分子存在于物体中的表现,反之为乾。人体就如一件衣服,乾爽的时候轻松、舒适,潮湿的时候就沉重、黏滞。衣服上的水分多了,太阳出来就能晒乾,大风一吹就能吹干。人体内的水分多了,只要身体内的阳气足,也就是肾气足,水分也很快能上升、蒸发,溶入我们的血液,为我们的身体服务。
可当我们的身体内肾气不足,体温偏低时,血液循环的速度就会变慢,饮食中的水分以及潮湿环境侵入人体内的水分就不能很快被人体利用,沉重、向下的特性就显露出来,如四肢酸重、胸闷、胃腹胀闷、大便不成形、严重的腹泻、小便不顺畅、小便的量减少,以及下肢水肿、湿疹、妇女白带多、浊都属于这种情况(YIqiG.Cn)。
生活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小便排出顺畅,就能带出多余的不能被利用的水分,就能消肿、除胀。而小便是否顺畅和肾功能强弱有很大关系,肾气足是排湿的关键。
什么是风
风是自然界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体。在静止、平衡的状态下不会起风,只有在失衡、冷热不均的条件下,冷热之间的流动才会形成风。
中医讲到与人体内的风有关的疾病有很多种,有“善行、善变”的风疹、荨麻疹,有“风盛则动”的眩晕、震颤、头颈僵痛、口眼歪斜以及四肢的抽搐、多动,还有容易向上、向外发散的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中医称风是“百病之长”。风是寒、湿、燥、热侵入身体的先导,是导致人体患病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身体内部脏器与脏器之间、经络与脏器之间、经络与经络之间出现了冷热不均,出现了不平衡、不和谐的时候,寒、湿、燥、热就会在风的引导下乘虚而入,这样我们的的身体就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病症。
只有在血液充足的前提下,在经络顺畅的保证下,我们体内才能平衡、和谐,才不会“风声大作”,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不被各种外部的致病因素所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