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洗佩兰浴
端午之后湿热渐盛,各种真菌、细菌大量繁殖,人体湿热出汗,空气中的过敏原增多,蚊虫活跃,日照增强。于是,各种皮炎、湿疹、手足癣、荨麻疹、白癜风等皮肤类疾病开始多发。
将菖蒲、生艾叶、佩兰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预防以上提及的皮肤病。菊科的佩兰有香气,煎水沐浴有解热清暑、化湿健胃、止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预防感冒,防止蚊虫叮咬的作用。
2、药食“同功”
在端午节的餐桌上,各种“保健食品”可谓琳琅满目。其中最常见的不少地方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乃艾的又一功用。大蒜炒苋菜颇受青睐,二者均有杀菌解毒作用,堪称夏病防治佳蔬良药。
3、挂艾插蒲
中医认为艾草能避风寒湿邪,防瘴疟毒气,预防传染病发生和传播。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辟秽开窍、宣气逐痰、解毒、杀虫的功效。
4、吃粽子
中医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通利小便、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进食时须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贪食。
5、饮用药酒
端午节中制作药酒的原料多为艾和菖蒲。据说,法国有种葡萄酒“味美思”,即是以艾叶汁为香料。菖蒲酒又叫蒲觞,浸制方法与艾酒相同,饮之可辟邪气。在一些气候潮湿地区,五月初五采五加皮,酿五加酒,也是民间的习俗。
当然,过去端午节给人印象最深的似乎是喝雄黄酒,除饮用之外,人们还将雄黄酒泼洒墙壁床帐,涂抹小孩面颊耳鼻,以此驱瘟除瘴。雄黄属有毒类中药,对此当慎之又慎,切莫牵强(yiQIg.cN)。
6、赛龙舟、蹴球
赛龙舟、蹴球、珍珠球、斗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在端午节开展的体育运动。从古至今,端午节是一个提倡运动的节日。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筋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端午节时赛龙舟虽是一项很好的户外体育活动,但不是所有市民都能参与。建议此时多去海河沿线景观带等临水的地方做大步走、慢跑等运动,或进行游泳等亲水运动,同样可达到健身效果。在相对凉爽的临水环境中运动,即能达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受暑热的伤害。
7、佩戴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传统香囊内有中药苍术、川芎、藿香、吴茱萸、艾叶、菖蒲、山奈、甘松、灵香草、冰片、白芷等。
中医认为这几味中药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研成细沫后缝成香囊佩戴或者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五日是极阳的日子,流传下很多用中草药养生的方法。因此端午节的民俗不仅是吃粽子、划龙舟,也是“中药的节日”。譬如佩戴中药香囊等一些养生习俗应延续下去。这样才是一个原汁原味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