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秋季养生重四防

  一防秋乏

  清晨醒来还想再睡,思考力下降了,四肢懒得动了,活力好像也大大下降了……,注意,“秋乏”傍上了你。

  医生分析:随着炎夏的“淡出”,天气转凉,你应该感觉舒服,可为何出现了种种困倦疲乏的感觉呢?原来,在不同的气温、湿度、气压等综合气象条件下,人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生理变化实际上是身体机能的一种自动调节,以便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而这种调节需要消耗一定的体能;加上夏天的高温、高湿、低气压天气,使人的体能消耗透支,“秋乏”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换言之,“秋乏”是人体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自然反应,也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防范策略:“秋乏”虽不是病,且会随着节令的更替而自然消除,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还是必要的。

  1.适当锻炼:散步、爬山等都是不错的项目。

  2.早睡早起:改掉夏季晚睡习惯,力争晚上10点前入睡。

  3.调整饮食:一是食谱力求清淡,避免油腻,因为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易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二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维生素能将体内疲劳时所存积的代谢物尽快排出;三是多吃含钾食物,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钾能维持细胞水分,增强其活性,有助于机体恢复生机;四是多吃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咖啡、巧克力等,可增强呼吸的频率与深度。

  4.室内养些植物。秋乏与人体缺氧有一定关系,故室内可放些吊兰、橡皮树、文竹等绿色植物,以调节室内空气。

  二防秋燥

  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股似烟一般的干涩感,一不小心还会出点血;喉咙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咳出少量粘液痰,但总是咳而不爽;嘴唇干裂,手足心热,大便干结难解……不用问,你与“秋燥证”挂上钩了。

  医生分析:从现代医学看,“秋燥”的一系列症状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中医则归结于气候变化,认为夏季流汗过多,体内水分储备不足,到了秋天,燥热病邪趁虚入侵人体,首先犯肺,先伤肺津,次伤胃津,如继续发展可耗伤肝肾阴液,致使种种“失水”症状“闪亮登场”。

  防范策略:秋燥致病主要是耗伤人体津液,故防治关键在于滋阴润燥,透解燥邪。妙招之一就是借助于食物之功,即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适当向养阴、生津、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具体说来,一是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类,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等;二是应季的蔬果类,如萝卜、绿叶蔬菜、芋头、南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枣、荸荠等;三是滋阴润澡的荤食类,如鸭肉、河鱼、河虾等。

  食疗尤其值得推荐,可兼收食物与药物之功——

  *秋梨汤新鲜的梨洗净切块,加水煮汤,每天喝几次,宜于干咳频繁。

  *菊花饮白菊10克放入茶杯中,加少量白糖,用沸水冲泡3~5分钟,温凉后饮用。有改善咽干喉燥之用。

  *饴糖豆浆饴糖1匙放碗中,将滚沸浓豆浆冲入,搅匀饮用,每日1次。能宽中益气,清热散血,润肺止咳。

  *蜂蜜萝卜汁萝卜洗净切碎,用纱布绞汁。每次取30毫升,加蜂蜜20毫克,用温开水适量调服,每日3次。能健胃消食,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沙参粥沙参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沙参煎取药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粥熟后加入冰糖早晚食用。

  *百合粥干百合30克研粉,粳米100克,加入冰糖适量,煮粥早晚服食。

  *四仁粥芝麻、松子仁、胡桃仁、甜杏仁各10克。四仁混合碾碎,加入粳米200克煮粥,调入白糖适量服食。

  *玉竹麦冬饮玉竹、麦冬各30克,水煎后去渣,加冰糖适量,随时饮用。

  *蜜糖银花露蜂蜜40克,银花18克。先用水500毫升煎银花,沸腾约2分钟后去渣留汁,兑入蜂蜜随时饮用。

  三防秋膘

  脱掉夏装,换上秋装,开始会觉得衣带宽松,可渐渐地就有了变化,衣带渐紧,如果一上磅,指针会猛地上窜几小格——糟糕,又重了好几斤!原来,你不知不觉地贴上“秋膘”了。

  医生分析:夏天炎热,能量消耗大,加上食欲下降,热量摄取减少,人的体重往往有所减轻,肥胖者也是如此。而到了秋天,天气转凉,胃口变好,食量增加,加上睡眠充足,汗液减少,热量摄入大大超过消耗,转化成脂肪形成秋膘;同时,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故体重一增再增。如果你原来就胖,自然会胖上加胖了。

  防范策略:对于瘦人,添一点秋膘有益无害,不妨顺其自然。如果是胖人,防止秋膘当是一件关乎健康的大事情。

  首先是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要设法提高热量的消耗,多做运动是既简单又有效的一招,适合秋季的锻炼项目有登高、慢跑、冷水浴等。

  四防秋愁

  翻开唐诗宋词或者《红楼梦》,便有一行行悲秋的诗句跃入眼帘,诸如“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难道古人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吗?

  医生分析:人到秋季容易伤感,称为悲秋或秋愁。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体大脑底部,有一个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够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的正面效应是促进睡眠,但分泌过多会产生副作用,那就是抑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致使人体细胞“怠工而偷懒”,导致情绪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而秋季气温降低,光照减弱,致使松果体分泌过量,“秋愁”便应运而生了。

  防范策略:秋愁可累及心理健康,甚至诱发抑郁症,故予以防范势在必行。

  1.做好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不要自寻烦恼。

  2.饮食滋养好心情:首先要吃好早餐,如牛奶、蛋、水果等,补足蛋白质与钙质,增强耐力与意志力。其次,维生素B有助于改善情绪,故全麦面包、蔬菜、鸡蛋等宜多吃。再次,多喝玫瑰花或菊花茶、莲子茶,这些饮料既可补水分,还能清肝解郁振奋情绪。另外,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枣、龙眼等食物有养心安神之功;核桃、鱼类等含有较多磷质,都可帮你消除抑郁。

  3.多参加文体活动:如慢跑、户外散步、跳舞、游泳、打太极拳,或跳舞、唱歌、听音乐;必要时作短距离旅游或郊游。

  4.增加照明:当阴雨天或早晚无阳光时,尽量打开家中或办公室的照明装置,使屋内光明敞亮。一般面积为18平方米的房间,需要不少于250瓦的光线照明。在工作间和客厅尽量使用卤化和荧光灯灯泡——它们的光线接近日光。目的是借助于光线减少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减轻抑郁感。

  5.学会享用色彩:秋季室内布置宜以粉色、绿色、橙色等饰物为主色调。让明快的色彩调动起你的快乐情绪,拒秋愁于体外。

[时间:2011-03-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