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老年保健有“三戒”!

  冬意渐浓,天寒欲雪。从屋外带进的阵阵凉意在老人和暖的笑容中慢慢消融着。84岁高龄,牙齿依然整齐白亮、腰背挺直,岁月仿佛不曾刻意眷顾过,一任老人健康愉悦地演述着晚年的精彩。

  读过老人多部回忆作品及医学著作,从1938年参加抗日起,老人就被一个名字深深吸引着—毛泽东。从辗转奔赴延安初见主席,到1946年初夏第一次为主席检查视力,到1949年8月进入中南海在主席身边就医,定期为主席体检、诊断,历经“开国大典”等重大国事,直至1953年因主席授意为节约伙食开支被江青无端抢白,继而于1954年含痛离开中南海赴苏留学……岁月仿佛一幕幕回放的镜头,并不曾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变淡,而是伴着晚年的到来,特定的事件更是日渐清晰地定格在人的思绪中,无时或忘。一幅幅山水、花卉,一番番挥毫拨墨,老人对往事的依恋更多地深藏在书画中,也因此让一帧帧作品更耐人寻味。

  “50多年过去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总是陪伴在主席身边的那些日子—他的平易、他的幽默、他的坚强、他的睿智,尤其是步入晚年后,往事更是历历在目……”老人说着开始激动起来。毕竟年事已高,过于激动对身体无益。笔者赶快岔开话题,请老人为本刊的中老年读者朋友们在健康方面支支招。因为老人历经战争、灾荒等大段不平静的人生,晚年依然身体康健、精神矍铄,除本身从医外,养生方面必有独到之处。老人说,多年来自己和其他老朋友一样,除了适当锻炼、作息规律、合理饮食、不近烟酒、心态平和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养生之道。晚年的健康应该和勤习书画、勤于思考、写作不辍有关系。说到身为医生,老人思考良久,提醒中老年朋友,有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选“药”须谨慎

  王老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越来越深入生活,也带动了医药保健品广告事业的发展,这是有益的一方面。不过也请中老年朋友们在参考这些内容时不要被误导,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医药保健品被宣传的疗效,二是被宣传的“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

  凡是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多少都会带有一部分对人体起不良作用的“毒性”。这种毒性,往往是我们所说的药物的副作用。《淮南子·修务训》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虽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先人通过亲身实践早已认识到了每一味中药的治疗作用及其毒性。

  再有就是对补品的认识。人们大多以为,造成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的,一般都是那些有毒性的泻药,而对人体有“补”类作用的药物或者贵重的药,一定就是没有副作用的好药,是不会有毒副作用的。其实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清代名医徐大椿就毫不留情地指出:某些医家用人参,救人的少,杀人的多!而费伯雄在其收录的医案中,也介绍过喜欢进补的郑某,误用上好人参二两,纳入鸭腹煮食,服后导致了双目失明。生活中这样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是应该选择信得过的医生作为自己健康顾问,补什么、服什么还是多听专业人士的看法。

  切忌秘方“惹祸”

  王老说,历年来不少病人迷信“秘方”,饱受其害后又来找自己“修正”。病人治病心切非常容易理解,不过使用时要特别谨慎,更重要的是当心打着秘方幌子骗取钱财的。对于那些乱搞出来的所谓秘方暂且不论,即便是真正的秘方偏方也要正确看待。其实,从秘方偏方的来源看,并没有走出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也并非独立于中西医药之外的东西。祖国医药理论是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最早使用的药物是单味药,随着经验的积累出现了复方,渐渐形成了独有的理论,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又认识理解新的药物。当发现新的功效或药物时,又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

  秘方其实就是个人或前人保存下来的有确切疗效的单方或复方,或者来自于书本。甚至很多是从传统经典的中医著作中流传并演化而来,是某些经典著作中治疗效果特别突出的方子。

  由于目前祖国医学理论已经比较成熟,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所以秘方偏方的地位被降到了次要位置,也就是说只要辨证得当,用药准切,效果都非常突出。

  尽管如此,“秘方”还是让人感觉着它的浓重神秘色彩,很多人往往把其他药物久治不愈的疾病寄望于此,很多患者往往会因病急乱投医、不辨真伪。其实,几乎所有的药方都是需要辨证施治的,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适应。更需要注意的是,不少秘方含有毒成分,服用后可能会出现严重问题。因此,无论对哪个秘方青睐有加,最好还是请精通医道的人士加以指点,免遭所谓“秘方”之苦。

  不要“考”医生、“考设备”

  一坐到医生面前,尤其老年朋友遇到中医,不是先说病情而是先“考”医生。如果大夫把脉象说得准确,便会眉飞色舞,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中医理论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和参,相互印证,当四诊都表现出同样的病症,这样就能很快确认是什么病症。如果不统一,就要看哪是真象哪是假象。此时,病人提供的情况,对于诊断病情有极大帮助。病人对自己疾病的感受要比医生清楚,这一点必须承认。当然有经验的大夫,的确能了解更多信息,而且确实舌脉的诊查对于处方有极重要的价值,但也不能因此“隐瞒自己病情”。现实中很多病人就诊时因为大夫没说出来,自己也不提。

  还有些患者是“考”设备,无论自己具体的身体状况如何,一律信服设备。医学设备检查结果说自己没毛病,那么即便自己感觉不适也无所谓;而一旦检查结果显示有问题,便病急乱投医,做不到理性对待病情。而长期就诊的病人中,有一大部分患者是长年服药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血液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脉象及设备的检查结果。这样的话,便不能真正反映出人体中各个器官的运行情况。因此,考医生和考设备的做法陷入了“宁信度,不自信”的误区,因此都不足取。

  还是东坡先生明鉴:“吾求愈病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

[时间:2011-05-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