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助吞咽
咀嚼是由咀嚼肌顺序收缩所产生的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咀嚼时,上牙列与下牙列互相接触,可以磨碎食物,并可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润滑的食团,便于吞咽和通过食管。若这一过程太快,食物得不到充分的研磨和与唾液的混合,会对食管和胃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或加重它们的负担。
2、帮助吸收
口腔内有腮腺、下颌腺、舌下腺和无数小唾液腺。唾液中含有水分、蛋白、淀粉酶、溶菌酶和各种电解质等成分。唾液可湿润并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并易于吞咽,还可清洁和保护口腔。其中的淀粉酶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行初步的消化。此外,咀嚼食物是在体内加工利用的第一道工序,通过咬碎、研磨、与唾液混合,并经神经一体液途径使信息传递至胃、胰、胆、肠等器官,使消化功能得以全面启动。不充分咀嚼,对整个消化过程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能够平衡胃内酸碱值
对于胃酸偏高的人来说,因为口腔分泌的消化液是碱性的,咀嚼时间越充分,分泌的唾液就越多,随食物进入胃中的碱性物质也就越多。它们可以中和过多的胃酸,平衡酸碱值,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自身侵害。
4、防止划伤
若有食管、胃的炎症或溃疡等病变,受到未经很好咀嚼的粗糙食物的磨损、刺激或伤害时,就如雪上加霜。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患者,晚期在食管和胃底会形成静脉曲张,一旦划破会造成大出血,有生命危险。这类病人进餐时,一定要细嚼慢咽(YIqiG.Cn)。
5、防治糖尿病
祖国医学《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消渴症的治疗提倡细嚼慢咽“少眇著口中,数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此名谷药,并与气和,即真良药”。著名生理学家王志钧院士早在1960年经假饲实验证明:细嚼可唤起反射性胰岛素分泌,慢咽减轻胃的急剧扩张,而胃的机械扩张会降低假饲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在临床上,糖尿病病人几乎都是吃饭太快,缺乏对食物充分的咀嚼。
6、健脑增强记忆
有日本学者认为,咀嚼肌与大脑之间具有“热线”联系,咀嚼运动可提高大脑思维能力,增强信息传递,防止脑细胞老化;有人认为,咀嚼运动促进腮腺分泌一种腮腺激素,且具有抗衰老作用。
7、抗癌作用
唾液有消毒、解毒、抗癌作用,通过细嚼慢咽使唾液分泌增加,消除食物的致癌物质毒性,对预防消化系肿癌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