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认识误区
1、只选贵药。病人常会向医生要求:“一定要给我用最好、最贵的药。”目前糖尿病药物分5—7大类。不同种类的药物适合不同人群。选择用药一般根据病人病情,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肝肾功能、是否肥胖等多种因素决定。价格高不见得适合你。这就好比一件西装和一条裙子,前者适合男士,后者适合女士;如果反过来,两个人都不好看。
2、死守一种方案。这类病人很听话,非常遵守医生处方。连续几年一直使用一个方案,比如5年前使用胰岛素,至今仍在使用,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案是需要根据病情调整的。好比穿衣服:冬天穿棉袄,夏天穿裙子。医生当时给你的方案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的,不适合一直用,比如,有些病人只需打半年胰岛素,长期使用反而会增加体重,不利血糖控制。
3、家人代劳。很多家属对病人无微不至,代替他来开药,把药片都剥好,一粒粒放在药盒里。而病人倒是长期不与医生接触。这样做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疾病是病人自己的事情,必须要他本人掌握一些糖尿病知识,了解自己的病情,知道自己服的什么药,如何向医生反应病情和沟通等等。由家人代劳,会让病人失去主动性,会被动地被安排。好比一个小孩,你为他提供的条件非常好,但他自己不喜欢学习,成绩也很难提高。
4、只开药不检查。很多病人认为只有开了药才是“看病”,检查越少越好。其实糖尿病人更需要细致的检查,了解并发症的发展,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没有细致的检查,治疗就没有方向,只是盲目地服药。
5、抱有悲观态度。很多糖尿病人说:糖尿病反正是治不好的,我就不吃药好了。糖尿病是不能治愈,但可以控制。好比一个猛兽,你不能杀了它,也不能改造它不伤人,但可以把它关起来。只要不放出去,就不会有问题。
6、过分控制饮食。很多糖尿病人认为:糖尿病就是什么都不能吃。这是非常错误的。糖尿病并不能只依靠控制饮食来治疗,我们要求病人控制饮食是指“不该吃的不要吃”,而“该吃的”一定要吃。长期不吃会造成营养不良。至于该怎么吃,要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这样才能有利血糖控制。
要及时调整心态
由于糖尿病人的病情易于发生波动,所以病人的应对努力和预防病情波动的措施不一定总是导致病情稳定或好转。在这些情况下,病人就会感到失望、无依无靠、无所适从、悲哀、忧愁、苦闷,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对付外界挑战和适应生活的能力下降,甚至导致自杀行为,自杀意念的发生与抑郁严重程度和治疗依从性相关。
糖尿病人长期的消极情绪反应不仅会损害病人的心理健康,而且也可以经由心理生理反应反过来影响糖尿病人的病情和康复。研究表明,长期抑郁的病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可进一步减少,葡萄糖利用曲线进一步下降。
健康的心态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调整压力,要知道,健康的心态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紧张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有不利的影响,而使紧张程度降低的方法则对代谢控制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很多心理学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进行松弛治疗。大多数研究报道,糖尿病患者通过松弛训练后血糖水平明显下降,糖耐量明显改善,外周循环血流量增加,微循环得到改善。
糖尿病患者自身也应该进行心理调适,这十分有助于控制病情。要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疾病的关键所在。另外,也要特别注意消除抑郁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乐观,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发生糖尿病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