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针、不点滴,
没有创伤、没有痛苦,
轻松的闲谈或安睡中,
特效治疗药物就被直接注入到病变部位……
它就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人性化治疗新技术——超声电导靶向给药
新世纪的主导药物治疗
超声电导靶向给药治疗技术是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兴起的新的药物治疗技术,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首席科学家罗伯特·兰格博士发明,在美国被评为“2004年度100项最具创新意义的科技成果”之一。它是一种不用穿刺,不用插管,只将两个“大耳机”扣在身体上,特效药物就可直接进入到机体病变部位的治疗方法。
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成功地将这一方法用于抗生素、激素、抗癌药、抗凝药、镇痛药、局麻药、酶制剂等九大类300余种药剂,特别是一些高活性、高毒性、高风险而又需要局部高浓度的药物,用此方法发挥了独特的治疗效果。如:应用这一方法将抗凝药物从体外直接透入肺和肾脏,虽然局部浓度比静脉给药高许多倍,但不会出现全身出血现象,因此避免了静脉给药造成的治疗风险。再比如,应用这一方法将抗病毒药物透入局灶性感染组织,并促使药物聚集在病变部位的细胞内,大大提高了药物作用,使感染迅速得到控制,疗效明显提高,同时也避免了全身毒副作用。国际医药界认定,这一方法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药物治疗方法。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将这项技术定为今后十年重点发展的六类医疗新技术之一。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这项新技术用于中药制剂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作为一个崭新的方法,将为临床医生开创一个更为宽广的临床研究领域。
新技术是怎样把药物“注射”到身体里的
超声电导靶向给药治疗技术可使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病变组织和器官,直接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看上去十分完整,但在显微镜下有许多小孔。超声电导靶向给药治疗技术就是通过物理手段(包括激光、超声、电脉冲等),将皮肤原来的孔加大(即对药物的通透性加大),形成一个畅通无阻的临时“生物通道”,在特定动能的驱动下,使药物沿着已形成的生物通道定向、定量、定速地进入深部病变部位,并促进药物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运,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这种给药方法被医学界称为第三代给药方法。
新技术适合于哪些药物剂型
水剂、油剂、混悬剂、乳剂和水凝胶剂药物均可使用。
新技术与传统的给药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
超声电导靶向给药技术与传统口服和注射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势。
起效快药物从局部直接发送到体内病变部位,不通过胃肠吸收,不通过全身血循环,因而起效快,如腰腿疼痛可以在治疗的同时止痛。
疗效高病变局部药物浓度比口服和注射高几十倍,并可促进药物向细胞内转运,大大增加了药物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咽炎,将抗病毒药物从颈外直接“注入”咽喉组织,高浓度的抗病毒药物迅速进入咽部组织细胞内,将隐藏在细胞内的病毒清除,病情很快即可得到控制。
作用持久由于组织的贮库作用,使药物有效浓度维持时间比口服和注射延长3~5倍,一次治疗最长可维持疗效24小时以上。如用局部镇痛药治疗癌痛,一次治疗最长可以镇痛27个小时。
避免全身毒副作用药物局部用量很小(是口服和注射的1/5~1/10),进入血液的更少,难以形成全身反应,从而避免了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所以一些容易引起全身毒副作用的药物用此方法会减小风险。如肝素是一种很好的抗凝药用于血栓的治疗,由于能导致全身出血,使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采用局部靶向给药既能避免全身出血,又能提高药效,成为治疗血栓很有效的方法。
适应范围大局部靶向给药除用于化学药物外,还能透过大分子生物制剂和中药胶体颗粒成分,使治疗疾病的范围更加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