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了吗?”2007年伊始,这句话成了人们见面的问候语。
股市的牛气冲天。激发了全国上下民众的投资热情。一时间,全民皆养“基”(指“基金”),众人都炒股。
即便您赚了个盆满钵满,您也必须谨记的是:最值得的、收益最大的投资,是健康投资。
幸而,如今具备“健康投资”意识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乎,走进健康房的人多了;于是乎,以前可有可无的体检,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必修课。
健康体检,在社会大众的“预防重于治疗”观念日益普及之下,成为近年最火红的医疗产业之一。
然而,高速发展的体检行业,却发出了种种不和谐的音符,负面新闻时时传出,有人评价体检是“有病查不出,没病查出病”,也有人称“‘健康体检’病了!”
人们对“体检”充满了问号:究竟怎样的“健康体检”才健康我应当到哪里查?查些什么?假如您自费去体检,体检结束之后,您希望自己的账单上,出现的费用是多少?
本刊专门就“体检”这个话题,对100位读者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对于上述问题,75%的读者希望费用控制在200元以内,仅25%可以接受200~500元,500元以上则无人问津。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账单上的数字是“80000”所有人都会膛目结舌.
但这并不是玩笑。近期,在广东省中山市某体检中心,就出现了一款价格为8万元的天价基因体检套餐,据称是从美国引进的。
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江苏省无锡市某医院体检中心,也出现了8万元的体检项目,而且同样是基因体检,同样是从美国引进的。
据介绍,该项体检之所以如此昂贵,主要是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提前预检十大类近千种疾病,包括肿瘤、心脏病等。受检者作了该项体检后,就可以知道自己对上述疾病的易感程度。
令人奇怪的是,如此尖端的基因检测,却无须抽血取样,不用切片检查,只要用刮勺在口腔内像刷牙一样刮几圈,取出些口腔黏膜,即可作为细胞样本送检。
曾经有一部好莱坞科幻电影,讲述了发生在未来的故事:到那时候,小孩一出生,通过基因检测,他成人后的高矮胖瘦、智商高低,是否会患某种病、何时患病,甚至是否会犯罪,霎时就知道得一清二楚……
看到这里,您是否觉得与在中山、无锡出现的基因检测很相像?难道,我们已经步入了电影中的未来社会?难道,高科技的梦想已经照进现实?
8万元的天价体验
“基因体检”并不是新鲜事物。“起码三年前,有关公司的人员就想找我们体检中心合作。”葛安平(广州军区总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说,但她认为“所谓基因体检,绝不能替代常规体检”。
翻开相关公司给葛安平主任的项目介绍资料,记者看到检测的项目确实无所不包,其中有“肺癌发病风险评估”、“冠心病发病风险评估”等诸多子项目,而子项目中价格一栏,数字高得惊人,少则上千,多则上万。
“这样的查法,岂不是每个人都会查出几项疾病的易感基因?”贺京军(中华医学会广东省体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质疑,“但查出来又有什么用?”
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基因只是其中之一。对于某些遗传性疾病,基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对于许多疾病,包括绝大多数癌症,基因的影响概率是20%~30%,发病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影响。
更重要的是,许多疾病的易感基因在哪儿,有多少个,至今仍不确定,更无从说“检测”了。
从事遗传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从技术角度分析了所谓“基因体检”的纰漏:①基因样本采集最好由专业人士操作,一般通过采血。但不主张口腔黏膜采集法。②采集遗传样本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避免污染,有严格的操作规定,一般体检机构难以完成。
据冉炜(中华医学会广东省体检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教授)介绍,基因检测是目前科学发展的前沿,现在也应用于临床,例如用于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但大部分仍待在“实验室”里(即还在研究阶段)。
“不能否认,基因检测技术未来或许会用于体检.但肯定的是,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冉炜教授认为。
这就如同卫星定位技术,起初仅用于国防等高精部门,之后很久,才走向“人间”,走进人们的生活,像手机及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就是如此。
著名的肿瘤病学家曾益新院士,曾在一次演讲中表示,预计50年后,基因芯片(编者注:基因芯片用于探测人体内有没有某一疾病的易感基因)将成为预测疾病的“天气预报”,那时,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基因芯片。
链接:体验前,您应该注意的事项
“基因体检”并不是新鲜事物。“起码三年前,有关公司的人员就想找我们体检中心合作。”葛安平(广州军区总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说,但她认为“所谓基因体检,绝不能替代常规体检”。
翻开相关公司给葛安平主任的项目介绍资料,记者看到检测的项目确实无所不包,其中有“肺癌发病风险评估”、“冠心病发病风险评估”等诸多子项目,而子项目中价格一栏,数字高得惊人,少则上千,多则上万。
“这样的查法,岂不是每个人都会查出几项疾病的易感基因?”贺京军(中华医学会广东省体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质疑,“但查出来又有什么用?”
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基因只是其中之一。对于某些遗传性疾病,基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对于许多疾病,包括绝大多数癌症,基因的影响概率是20%~30%,发病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许多疾病的易感基因在哪儿,有多少个,至今仍不确定,更无从说“检测”了。
从事遗传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从技术角度分析了所谓“基因体检”的纰漏:①基因样本采集最好由专业人士操作,一般通过采血。但不主张口腔黏膜采集法。②采集遗传样本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避免污染,有严格的操作规定,一般体检机构难以完成。
据冉炜(中华医学会广东省体检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主任、教授)介绍,基因检测是目前科学发展的前沿,现在也应用于临床,例如用于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但大部分仍待在“实验室”里(即还在研究阶段)。
“不能否认,基因检测技术未来或许会用于体检.但肯定的是,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冉炜教授认为。
这就如同卫星定位技术,起初仅用于国防等高精部门,之后很久,才走向“人间”,走进人们的生活,像手机及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就是如此。
著名的肿瘤病学家曾益新院士,曾在一次演讲中表示,预计50年后,基因芯片(编者注:基因芯片用于探测人体内有没有某一疾病的易感基因)将成为预测疾病的“天气预报”,那时,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基因芯片。
①体检前三天,饮食宜清淡,不要吃过多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不饮酒;勿食猪肝、猪血等含血性食物。
②体检前一天,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好能洗个澡。
③体验前一日晚餐后应禁食,但可适当饮水。作完腹部B超(肝胆脾)后,可进食。体检当日,请着宽松的服装,不要穿连衣裙、连裤袜,勿戴隐形眼镜。若需做放射检查,如拍胸片等,请勿穿有金属扣子的内衣裤,勿戴饰品。
④未婚女性不宜作妇科检查;作妇科检查前应排空小便;女性月经期不宜作妇科检查和尿常规化验。
⑤怀孕或准备怀孕的女性受检者,不宜作x线等放射检查。
⑥妇女作子宫颈涂片检查前一天请勿行房,勿进行阴道冲洗或使用塞剂。
⑦作子宫、附件、膀胱、前列腺B超检查,需憋尿至膀胱完全呈充盈状态再作检查(如果是阴道B超检查子宫、附件,则不需要憋尿).
高科技,离“体验”远点?
翻开最新出炉的“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死因统计结果”,癌症再度蝉联十大死因第一名,且死亡率较2005年上升近20%,令人“闻癌色变”。
“来体检的人当中,起码有l/3是想排除患癌的可能。”葛安平主任如是说。
前述的“基因检测”,正是紧抓人们的这种心理,提出“发现癌症易感基因,让您远离癌症”,以招徕消费者。
除了“基因检测”,在各大体检机构的体检项目里,也包含有不少高科技“医学名词”,像“PET/CT”、“肿瘤标记物”以及MR(磁共振)、CT等,其中大部分亦是针对“癌症”这一重点。
这些高科技,是否也像“基因检测”一般,只是绣花枕头,应该离“体检”远一点呢?
这其中,PET/CT既是高科技,又是高价格的代表。
PET是正电子断层扫描的英文缩写,它最擅长的是能敏感侦查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在代谢上的差异,早期揪出癌症病灶。此外也可以评估心脏组织功能,可以说,它绝不是绣花枕头。
只不过,号称“现代检测肿瘤的最先进仪器”的PET价格昂贵,作一次的价格在8000至1万元之间。
这种对普通人来说,即便为治病需要,也需考虑再三,痛下决心后才作的检查,是否有必要进入“体检项目”呢?
“有这个经济基础,愿意作肿瘤的筛查,倒也不是不可以。”陈庆瑜(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副教授)说。
不过她提醒,并不是每种癌症都用PET检查是最好的,查了PET,也并非就无癌患之忧了。像PET对肝癌、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就较低。PET检查,也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至于CT及MR,在肿瘤检查中也是各擅胜场,价格却不如PET那么昂贵(检查价格在500~800元之间)。但体检中要不要作,还是“应从个人的需要出发”,陈瑞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认为。
陈瑞芳主任建议,最好在作了其他常规项目,有某方面的提示后,结合个人的年龄、家族史等情况,再进一步作CT、MR,甚至PET等高端的检查。
目前,体检市场上出现的“肿瘤标记物”层出不穷,有单一的,也有组合的,有的甚至一个检查,就可以查几十种肿瘤标记物。
“最值得作的还是‘老三样’。”贺京军主任认为。他所说的“老三样”,分别指的是癌胚抗原(CEA,针对胃肠道肿瘤),甲胎蛋白(AFP,针对肝脏肿瘤)以及EB病毒抗体(针对鼻咽癌)。因为这三样临床应用最久,研究也最成熟。至于其他如PSA(针对前列腺癌)、CAl25(针对妇科肿瘤)等,亦值得考虑。
“老三样”的价格并不算太贵,一项69元。冉炜教授认为,50岁以上的体检者,若经济许可,应当作一下。若有相关肿瘤的家族史或相关病史(如慢性肝炎),则绝对应当作。
对于肿瘤标记物检查,最重要的是对检查结果能理性对待。
有位女士,体检后发现癌胚抗原稍微高出正常值。这令她大为恐慌,心想这种种叫“癌胚抗原”的物质,又是“肿瘤标记物”中的一种,自己必定罹患了癌症,结果整日以泪洗面。
“整整哭了一个星期。”贺京军主任说。经过医生反复解释,这位女士才明白肿瘤标记物并不是肿瘤的身份证,在某些情况下,它也会呈阳性,例如腹泻时,CEA也可能超出正常值
体验,只是“走个过场”?
“到哪里体检好?”最近,陈宏辉四处打电话给医疗界的朋友,问同样一个问题。
今年38岁的陈宏辉,是深圳某照明企业驻广州办事处的经理。他所在的单位,每年都会组织员工进行一次体检。
以往,陈宏辉自认为身体很棒,当被查出“肿瘤标记物”出现异常时,该如何看待?贺京军主任总结了以下三条原则:①若仅一次发现有轻度增高,不要紧张,因为很有可能是正常现象或其他小毛病引起的;②若持续数次检查都发现有增高,那就要注意,并作进一步的检查;③若检查结果超出正常值很多,如正常值的几十倍、上百倍,应赶紧作深入检查。
在对“高科技”体检项目进行了深人的剖析之后,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健康查体还得靠“常规”。
冉炜教授强调,即便是最先进的检查手段,如PET,也不能一步跳过最基本的项目,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B超及胸部x线照片等。而这些,是每一个人每年都应当查一次的项目。
“一般的健康体检,每年300~500元已经足够。”贺京军主任给读者开出这样的体检账单。
有人将常规体检与高端诊断手段作出如下比较:前者是“白饭”.后者是“鲍鱼”,“白饭”看似无味,却很实用,很“管饱”,而“不吃白饭直接上鲍鱼,很难吃饱”。同样,如果跳过基础检测,也很难及时发现疾病。对体检丝毫不在意。每逢体检,他和同事们嘻嘻哈哈地来到体检中心,抽个血照个B超什么的,就走人了。
“就是走个过场。”陈宏辉这样认为,有时碰到医生要认真检查,他还嫌麻烦,“直接写正常不就完了?”
但如今情况有了变化,因为近期回家休假时,陈宏辉一时兴起,拿父亲的电子血压计自测血压,结果把他吓了一跳,高压(收缩压)接近200毫米汞柱。
同时,他也自觉精力不够以前旺盛,而且颈椎、腰椎也老出问题,颈痛、腰痛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这让陈宏辉总觉得“身体有些不妥”,希望能好好地检查一下,找出问题所在。
可是,“去哪儿体检?”成了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他再也不想“走个过场”。
与陈宏辉有同感的,大有人在。本刊的读者调查发现,多数人对体检,尤其是单位组织的体检,认为是“走过场,意义不大”。
面对记者“体检,只是走过场”的询问,冉炜教授直言:不少体检机构的体检质量令人担忧。
曾有一位公务员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在作B超时,医生发现他只有一个肾脏。这位公务员死活都不相信,因为最近三年他年年都作体检,而每年的体检报告都写着“双肾正常”。最终,这位公务员又作了CT、MR,都证实他“天生只有一个肾”。
出现类似的低级错误,有的是体检机构本身有问题,比如缺乏专业人员、机器设备老化等。
更有些“野鸡体检队”,接到业务就临时“招兵买马”,实在没人,就让毫无医学经验的人员顶上。
冉炜教授告诉记者,这些体检队伍的最大“优势”在于“价格低”,甚至是低得离谱。为了获取利润,他们会出各种“绝招”。
像在体检时,某些项目一分钟作两个病人;作B超时,用探头在肚皮上稍微打一下,就说“行了”。
至于抽血检查,则血是抽了,然而转个身就把血倒掉了,根本不查
连接:乳腺红外线检查,意义不大
“到哪里体检好?”最近,陈宏辉四处打电话给医疗界的朋友,问同样一个问题。
深受大众喜爱的“林妹妹”陈晓旭,近期突然香消玉殒,令众多人感到神伤。尽管“林妹妹”的死因并无“官方说法”,但诸多消息都认定为“乳腺癌”。
乳腺癌是目前我国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冉炜教授介绍,以往原本是宫颈癌占据“头把交椅”,但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突飞猛进,反超而成为“第一”,并且超出甚多。
定期的乳房检查,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也可以说是唯一手段。多数体检中心的女性体检套餐中,都会有相关的项目,其中有的就包括“乳腺红外线检查”。
不明就里的普通百姓,从字面上看,会以为这是一琐高科技检查,但陈瑞芳主任直言,乳腺癌红外线检查“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国内知名的乳腺癌专家宋三泰教授,甚至这样评价乳腺癌:医生能摸到的,它能查到;医生摸不到的,它也查不到。
如今的乳腺检查,一般包括医生的体检及乳房彩超。高端的套餐,会加上一项“钼靶X线检查”然后每个人的体检结果都写上“正常”。
还有的试剂重复使用,这就带来了健康隐患,像交叉感染的发生。
“交叉感染、体检的误诊,会对受检者健康造成损害,这是难以弥补的。”冉炜教授对此非常无奈。
体检质量差,有的是因某些企业“自行要求”所致。像某全国知名企业,要为2万多名员工体检。为了省钱,厂方相关负责人找到贺京军主任,直截了当地说:“每个人20~30元,随便查查,出个报告就可以了。”
“这根本没办法做。”贺京军主任拒绝了对方。后来,该企业将体检交给了一家小医院做。
当然,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还是很关注员工的身体健康的,愿意花钱让员工接受有意义的健康体检。
要想“体检”不沦为“走过场”,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好的体检机构。
单位组织的体检,您或许无法作选择;但假若是自费体检,要选一个好的体检机构,可从以下几方面考量:
①我该作哪些检查?
一般而言,大中型医院的体检中心,以及经营成熟的民营体检机构,都较值得信赖。他们都有价格不同的套餐供选择。
好的体检机构,医生会先详细问您的个人情况,然后推荐合适的套餐;也会为您特别“加餐”,即加一些有针对性的体检项目。
对于不了解的检查项目,您可以问医生下列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作这项检查?这项检查背后有临床证据支持吗?如果我的检查结果是阳性,该如何处理?
②谁来为您作检查?
血尿常规等检查,有机器作客观判断,但很多体检项目,其结果是有赖于检查医生是否具备丰富的专科经验的。像妇科体检,必须由妇科医生来作;耳鼻喉,由五官科的专业医生作。
在您决定是否要去某机构体检时,最好能从侧面了解一下,该机构各专科的医生是否齐备。
③是否能提供检后咨询?
看体检中心是否有安排专职的医生,为受检者提供检后咨询,并给出相关的健康指导。
链接:体检机构,国营民营该选谁?
体检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医院的体检中心;另一类是民营的体检机构。两种机构各自有哪些优势呢?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贺京军主任认为,大型综合医院的体检中心,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依托了大型医院自身的强大实力及公信力。
像对于出现异常结果的受检者,“我们可以一竿子查到底。”贺京军主任这样说道。比如有的人需要作无痛肠镜、胃镜,需要麻醉医生参与,民营机构就做不了,只能介绍受检者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此外,在贺京军主任看来,民营机构的某些体检项目有点“虚”,会开展一些无太大意义,但利润甚高的项目。
民营机构的优势在于“服务”。“工作人员少,体检人数多”是目前许多国有体检中心存在的问题,“因此服务肯定难以到位。”贺京军主任并不讳言.
最该体验的人没有体验
2007年5月13日,这天是母亲节,广州市区的街头巷尾,都处在一片温馨的氛围之中,处处都可以见到手持康乃馨、甜蜜微笑的母亲。
某网站在母亲节这天作了一项“母亲节送什么给妈妈好?”的调查,共有6000余网友参与。
41%的网友选择“一束代表母爱的康乃馨”;20%选择了“一份实用的礼物,如护肤品、营养品”;19%是“一张写满祝福的卡片”;其余则是“请妈妈吃一顿大餐”,或“给妈妈点一首歌”。
广州的王女士的选择则不在上述选项之列,她的选择是“出钱让妈妈去作一次健康体检”。
作出同样选择的子女不在少数。
随着个人保健意识的增强,自费的个人体检日渐增多。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个人体检业务,长年徘徊在平均每天20~30人的水平,但近两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如今每天能达到70~80人,有的时候一天会有100多人次的个人体检,让医生忙都忙不过来。
而广州各大医院的体检中心,都出现类似变化。其中,“很多是子女带着上了年纪的父母来作体检的。”贺京军主任说。
机器老了,总容易出问题,人体亦是如此。中老年人,可以说是最需要接受定期体检的人群之一。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都显示,中老年
人进行定期体检,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最有意义。
可现实是,这最需要体检的人群,却往往没有机会体检。
在本刊所作的读者调查中,尽管受访者百分之百认为“父母定期接受体检很重要”,但超过70%的受访者却说没有带父母去定期体检。
除了少数是由于“父母单位有组织体检”外,受访者未带父母去体检,主要是以下三种原因。
其一是“有这个想法,但不知道该带父母去哪儿体检”。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体检机构,在前面已有解释。
其二是“父母身体还好,不需要体检”。
实际上,很严重的疾病,并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在采访中,冉炜教授就提到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位老专家,平素积极锻炼,身体看起来很棒。但在体检中发现其肿瘤标记物(CEA)的结果非常高,后来经影像学检查,在胃后壁发现一个很隐蔽的肿瘤。
“父母没去体检”的另一阻力,是来自父母本身。
有的老年人存在这样的思想:“不去查还好,哪怕有病也稀里糊涂地过;一查出各种各样的毛病,还不知道该怎么办。”因而拒绝儿女的好意。
65岁的林伯即是典型例子。他的子女以往总劝他“年纪大了,去医院体检一下吧”,但林伯总是推托。直到今年,林伯因为感觉周身疼痛,不舒服,才在子女的劝说下,去医院作了全身体检,结果已是肺癌晚期。
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将老年人定期体检的重要性总结为:“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这或许是对与林伯有同样想法、不愿去体检的老年人的最有力忠告。
在葛安平主任看来,最该体检而没有体检的人群,除了老人,还有那些工作压力大、成天忙碌不堪的成功人士。
这些成功人士不去体检,基本上都是同样的理由:“忙啊,哪有时间体检?”到最后却后悔不迭。在采访中,陈庆瑜主任就提到广东某重点企业的一位副总,平时业务繁忙,是典型的“空中飞人”,原本单位每年都有一次体检,但近两年他都缺席。由于近期要去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在出发前一天来到医院体检,结果B超检查发现了一个直径7厘米的肝脏肿瘤。“假如这两年他能坚持体检,就不会到此地步。”陈庆瑜主任对此非常惋惜。
冉炜教授则告诉记者,人体在压力大、长期过度疲劳的情况下,最易导致内环境的变化,从而使种种疾病的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
对于以“忙”为借口而不去体检的人,冉炜教授劝告:“再忙也要去体检!”
连接;儿童体验禁作胸透
以往,儿童常规体检项目一般都有x射线胸部检查,目的是查孩子的呼吸系统健康状态。
然而,孩子的骨骼和造血细胞正处于发育和活跃状态,对放射线要比成年人敏感得多。反复照射,可能会引起部分机体细胞受损,白细胞降低,免疫力下降,造血功能障碍等。
因而,从去年开始实施的《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由卫生部发布)中规定,不得将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按照医学定义,少年儿童是指14岁以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