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宁的妈妈正在跟亲戚闲谈,7岁的宁宁走过来拉她的胳膊,他要喝苹果汁,而且是马上。宁宁妈说:“乖宝贝,稍等一会儿,我就给你去拿。”然后又回过身说起话来,宁宁突然大叫道:“妈妈,你给我闭嘴!”
儿子这样的对待,使母亲感到羞辱,但是使她真正感到悲伤的是,宁宁这样对她不是一次两次了。“宁宁在家里经常用这种粗鲁的态度说话,他会对我说‘你不是我的老板’。而平时我不甚注意,这次我之所以注意到他的态度是因为他是当着客人的面这么说的。”
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当然,很多人会指出媒体的不良影响。的确,任何看儿童频道的人都会很快发现,儿童节目充斥着这类随便对大人回嘴谩骂的现象,但是父母在养成孩子这种无法无天的态度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有时候我们是在善意与不知不觉中起了这种作用的。
那么,要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呢?
(1)把孩子当作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来对待
《鼓励的神奇》的作者马斯滕建议:“常常问问自己,如果我以对待孩子的方式来对待朋友的话,我还会有朋友吗?”如果你要孩子感觉受到珍惜,就把他们当作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来对待吧。这样才能养成尊重孩子的习惯。
(2)无条件地赋予爱心
无条件的爱就是不附加条件地热爱孩子。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我们都与他们在一起。这正是孩子们需要感觉到自己真正受到尊重和珍惜的那种爱。务必保证你赋予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是确保无疑的,因此无论如何孩子知道你爱他。
(3)专心地、尊重地倾听
孩子说话的时候,放下手中在做的事情,集中注意力,听他要告诉你些什么。这样,孩子才会觉得你真的珍惜他的意见,并且想要听听他的想法。
(4)全身心地传递尊重,而不仅仅口头说教
是不是说了谢谢,才有饼干吃?是不是要说对不起,才可以看卡通?是不是要喊伯伯好,才有大人的好脸色?有些父母亲可能会疑惑,这样会不会让孩子学得很“势利”,为了得到这些奖赏,才做这些“有礼貌”的行为?礼仪行为本来就是应该的、发自内心的,如果用一般教养的赏罚方式教小孩,是否会让孩子觉得这些表现是为了换取某些利益?
爱人、尊重、关怀、有礼的行为,当然不是要换取好处。其实,不论教导孩子什么,你所采用的赏罚,没有一种是为了利益交换!平常,你就必须让孩子知道,任何奖励都是出于对他的关爱和赞许;处罚,是因为你想认真地对他表示,这样做真的不好。如果只是“你听话就给你买神奇宝贝”、“你不礼貌就不给你看电视”,的确很容易让孩子直接将这些行为认知与自身利益连结,以为这是和爸妈之间的交易。不论奖励或是惩罚,最好都能够给孩子一个“正当”的理由,严肃而且诚恳,先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影响及严重性,同时这些赏罚约定不是无端的、可以随着爸妈的心情商量改变的。
(5)树立正面的自我概念
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笨蛋”等标签会大大降低孩子的自尊,让他们天天想到自己没有用。不管这些叫法是真的还是假的,孩子听到就会信以为真。因此,只能建立肯定的自我概念的标签,使用标签时有一条规则要记住:如果绰号不尊重人,最好别用。
有的父母在对待残疾人时有一种鄙视的神情,常把盲人叫做瞎子,把一只眼睛失明的人叫做独眼龙。还有的父母喜欢叫别人的外号。这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有个父亲带孩子去学校报名,对老师说:“喂,报名。”孩子也很快学会对教师、同学喊“嗨”、“喂”表示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