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望营养品申领摇篮小天才申领
动物的母性本能非常强烈,它们虽自身濒临险境却勇敢地保护孩子的情景,令我们人类深深感动。但是当对动物的母性行为做更深入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这一现象不同于人类的母爱,而是由于荷尔蒙刺激或是某种条件反射的结果。
动物的母子关系并不是永久持续下去的。无论是狗还是猫,当把它刚生下来的孩子夺走之后,母亲会感到十分不安,但很快就会忘记掉。然而,人类的母亲对于自己去世的孩子会一直深怀思念。
人类正因具有这种高层次的“心”,体谅孩子才成为可能。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意欲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那么与此相对应的体谅又是怎样来的呢?
要知道,体谅之心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当孩子接受了父母的体谅之后,他幼小的心中体谅之芽才得以萌发,并渐渐成长起来。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以自我为中心。婴儿(婴儿食品)肚子一饿,就会哭着要吃奶;尿布湿了,也会以啼哭诉说难受。他一点也不会考虑妈妈(妈妈食品)现在是否方便,而且,他就连考虑的能力也不具备。
热衷于淘气的孩子,有时会把妈妈心爱的东西又拧又敲,甚至弄坏掉。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不可能顾及到妈妈的感受。
可是,如果此时妈妈对孩子闯的祸作出带感情的表示:“这可是妈妈的宝贝东西哟。”孩子听到妈妈这郑重的语调,会一直盯着妈妈的脸,虽然表情没什么变化,但他能够理解到妈妈是遇到了麻烦。渐渐地,孩子就会产生出这样的念头:会给妈妈添麻烦,那就不弄了吧。体谅之心就是这样渐渐被培养起来的。
如果妈妈做出严厉的表情并训斥道:“不行,不可以弄。”这时孩子也会停止捣蛋,但这仅仅是因为害怕被责骂,并不是为了不使妈妈为难。也就是说,孩子的体谅之心并没有产生出来。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妈妈带感情的诉说,能够把孩子的体谅之心激发出来;而责骂是培养不出体谅的。
谈到体谅他人之心的培养,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父母亲的关系。
如果父母俩都是具有体谅之心的人,在生活上相互照顾,这无声的行动就是孩子的榜样,孩子自然地会学到体谅。这种体谅他人的良好品德,便以心传心的方式,从父母传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中有一个具有体谅之心,那么即使夫妻吵嘴,其中一方也会为了不使一旁的孩子感到悲伤,而去努力防止争吵升级。
可是,若父母俩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一定会动不动就吵嘴。这种情况下,母亲的情绪常常处于不安定状态,对孩子的教养方法也不连贯:有时候把孩子扔在一边,有时候又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
孩子这时的情绪显然是不安定的,何谈体谅之心的培养呢?培养孩子体谅他人的品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孩子处于安定的情绪之中。
对于获得安定的情绪有多么重要这一点,妈妈自身也许已经有过深切的体会。而孩子比大人更需要这种情绪上的安定,因为孩子处理不安情绪的能力相当低,所以,他们往往以攻击性的行为或者是其他异常行为,将其表现出来。
在培养孩子体谅他人这一点上,父母的日常会话也应予以注意。
人们在边吃饭边聊天的时候,常有说长道短的习惯。这时,是给他人以体谅,还是尽说些别人的坏话,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尽听到说别人坏话的孩子,他看朋友的目光也会变得冷漠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对孩子的人格产生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