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松松放学后,总要和其他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活动场所内“疯”玩一阵子。每天,我去接他时,总是先和其他家长聊一会儿天,等松松玩够了,然后才带他回家。
这天,我刚走进幼儿园,就看到松松在钻木屋。他玩着玩着,突然发现了一个像一条鱼似的、可以晃悠的大积木,这让他十分感兴趣。
当时已经有一个小女孩骑在上面,玩得很开心。可能是松松太想玩这个积木了,他不顾一切地挤到小女孩身后,也要骑到积木上去玩。小女孩当然不让,于是两个孩子发生了争执。正在推搡时,小女孩的母亲走了过去,语气相当严厉地责骂起松松来。
也许,小女孩的妈妈并不知道我在附近,否则她不会这么肆无忌惮地大声斥责松松。
我看到松松的小脸涨得通红,惊慌地望着女孩的妈妈。虽然我看到儿子的行为多少有些“蛮横”,没有注意游戏时的规则,但是,两个孩子毕竟没有发生激烈的打斗,这个女孩的妈妈却以不适当的方式介入了孩子之间的小冲突,松松一下子变得无助起来。
看到儿子惊慌的神情,我多少有点为他抱不平。当时,我很想和女孩的妈妈理论,为松松撑一下腰。但转念一想,松松终究要长大,需要独立去处理生活中面对的困难,时常也会面对这样的人际冲突,不如现在就让他自己去面对。
于是,我打消了想去帮助松松解释或劝解的念头,依然若无其事地与其他家长交谈,同时,我用眼睛的余光关注儿子的表现。
我看到,松松结结巴巴地与那位母亲争辩了几句,虽然声音不大,但却在力图说明什么。后来,女孩的母亲可能觉得松松还是个小孩子,就是想玩这个积木,所以没有再为难松松。终于,松松和小女孩一起骑上积木玩了起来,很快,他们就把刚才的不愉快抛到了脑后。
看到这一幕,我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刚才的“不介入”是正确的。孩子们的问题更多地要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解决。家长过多的参与只会助长孩子依赖的心理。让孩子独立去面对交往中产生的冲突,孩子才能学会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潜在规则,懂得合作和忍让,也逐渐学会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遇到生活中的困难不再躲避。
有些家长总是一味地以自己孩子为中心,认为主角永远应该是自己的孩子,而事实上,一旦环境发生了变化,孩子就有可能从主角转变为配角。那么,孩子怎样去适应其中角色的转变,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就不是父母能左右得了的事情。因此,父母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处理面临的困难,培养沟通能力。
当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如果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环境中变被动为主动,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当然,要培养孩子的人际协调和沟通能力,也要考虑到孩子能力方面的限制。人际沟通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得,关键要顺其自然,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还可以让孩子进一步学习沟通中的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