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目前没有特异的治疗手段。医学界普遍认为,颈性眩晕主要病因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近年临床研究发现,椎动脉血管本身病变和血液成分发生病变,是导致颈性眩晕的主要病理过程。
颈性眩晕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升高,导致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痉挛。同时,老年眩晕的患病率与焦虑、失眠、烦躁、生气、紧张、抑郁等精神情绪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所致。本病根源在脑,主要病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阳化风,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另一方面,由于肝阳旺盛,反克脾土,肝脾不和导致气血运化失常,脾虚生痰,痰浊内生,淤血阻络,风邪夹痰夹淤上扰清窍而发病。
治疗颈性眩晕的中药多为平肝熄风药、活血化淤药、安神药、祛痰药、利水药。养血清脑颗粒由当归、川芎、白芍、钩藤、鸡血藤、夏枯草、珍珠母、细辛等组成,具有养血平肝、活血通络之功效,用于治疗血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当归有抗血栓作用;钩藤、夏枯草有降血压作用。现代药效学实验证实,养血清脑颗粒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黏度,增加红细胞电泳速度,防止红细胞叠连,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抗血栓形成。该药对外周血管有双重作用,高浓度时可引起短暂的血管收缩,低浓度时可引起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
除了以上病因,颈椎自身的病变也会引起颈性眩晕。颈椎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是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统计表明,我国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颈椎病,到了60岁,患此病者高达50%。近5年来,门诊颈椎病人中,三四十岁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文字工作者居多,另外驾驶员患者越来越多,甚至占到颈椎病患者的20%以上!
颈椎病的形成与年龄、慢性劳损、外伤及代谢、精神因素有关。其表现常为颈、肩、臂、肩胛上部及胸前区疼痛,手臂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甚至可能四肢瘫痪。颈椎病是多种疾病的根源,例如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差、反应迟钝以及心慌、胸闷、气短、呃逆、心律失常、房颤等症状,一查根源其实在颈椎。颈椎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寒。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时确诊并非容易。一旦诊断明确,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颈椎病病程较长,椎间盘退变、骨刺生长、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机体老化有关。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避免得过且过的心态。
2.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卧床休息对于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以及消除组织受压水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卧床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肌肉萎缩、组织粘连、关节粘连等变化,阻碍颈椎病的恢复。
3.人体犹如一部复杂的机器,时常需要加以保养。尤其是颈椎,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无论是睡眠、休息,还是学习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动作,都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时刻不忘颈椎的保护,同时加强颈肌的锻炼。
4.颈椎病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之分。绝大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能够缓解症状甚至治愈。但每一种治疗方法均有其独特的操作、作用和适应症,需要有专科医师指导,而且有一定的疗程。切忌病急乱投医,朝三暮四,频繁更换治疗方法或多种方法杂乱并用,不但得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