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了肺结核
认识“精神疗法”
1933年,我15岁,正在念私塾。我的一个朋友感染上了肺结核。
在那个年代,这种病的生存几率可谓异常渺茫。这位朋友染病以来不停地咯血,虽然他家花了许多钱请了很多有名的大夫给他看病,但他还是死了。在他患病期间,我曾探望过他一次,他面色苍白、双眼无神,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
不久,我也感染了肺结核,不停地咯血,身体很快消瘦。当时,直觉告诉我,绝对不能像这个死去的朋友那样,被病魔击倒。虽然不知道有没有效果,但我把对生命的渴望全都寄托在运动当中,每天早晨醒来后,一睁眼,就首先安慰自己:“我还没有死!”
于是我每天都坚持到太阳下做大量的运动,累了就休息。后来,我咯血一天天地减少,精神也慢慢恢复。病愈后,我离开河南老家到河北找父亲,跟着他认真系统地学习中医。
行医后,我总结出死于肺结核的朋友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我还总结出自己逃过劫难的经验,是积极面对疾病的心态救了我。
要乐观、要甩掉思想包袱,不要想自己明天可能死去,要庆幸自己今天还活着。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深刻认识到了“精神疗法”的重要性。在此后70余年的行医过程里,每当我看到身患重症的病人,我都会花上十几分钟给他们鼓劲儿。
险被房颤击倒
开始“气息调理”
57岁时,死神再次盯上了我。一天还在上班,我突发快速性心房纤颤,直接被送去急救。当我被抢救过来时,同事确诊我的病情是:高血压、冠心病、快速性心房纤颤、眼底Ⅱ期动脉硬化。我躺在床上,只要稍动一下,心脏就会剧烈跳动,好像快要蹦出来。我有许多知名医学专家朋友,他们很快为我会诊,居然不约而同得出了结论:听天由命吧。与此同时,医院也给我下了病危通知书。
我仍然不相信自己会这样轻易地死去。我坚决要求出院,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我不停地反思,突然想起初学中医时父亲谈到感冒时教导我的一句话:“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这句话讲的就是,感冒时虽然多由外寒所致,但内因在于自己不注意保暖,所以才引起了变化,使外寒侵袭,引发感冒。
这句话更让我认定,解铃还需系铃人。我还想起了中医所讲的“气”,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生命延续的保障。“气为血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只要能增加人体的“气循环”,就能推动“血循环”,从而增加血流、延缓疾病。
躺在床上虽然不能动弹,但我可以做“气息调理”。于是,我开始慢慢地调理气息,首先眯起眼睛,让心静下来,然后让呼吸变得细、匀、长。每天按时练习,慢慢地我感觉每次呼吸后全身的血管好像都被调动了,身上竟然微微出汗。其次,为了让脑子始终保持清醒,我在调理气息之余还默默背诵中医典籍。
后来,我又发现了一个诀窍。除了鼻子可以呼吸、大脑可以记忆外,我的嘴也不闲着。
当我用舌头顶住上腭、牙龈时,舌下腺、颌下腺、腮腺会分泌出很多津液。从现代医学讲,津液有助于改善胃肠消化、杀灭口腔细菌。传统医学认为这是“生津”,有“金津玉液”之说。
就这样,每天坚持“运动”。有一天,我调理过气息后,就试着想坐起来,我竟然成功了,房颤没以前那么厉害了,心脏再也没有出现以前稍一动就想跳出来的感觉了。此后,我逐渐能下床了、能外出散步了,我也增加了其他的锻炼。
数年后的一天,我在一本西方医学杂志中发现:一项研究表明,人体大小血管总长约1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周半,但人体静止时所使用的血管仅占人体的2%~10%。我看后莞尔一笑,看来自己是把全身的血管都调动起来了。
今年我已经90岁了,眼不花、耳不聋、齿不退,嗅觉异常灵敏。除了高血压(已经控制得极好)和轻度的胆囊炎外,什么病都没有。两个月前还去了一趟北京,登上了长城、游览了颐和园。
坚持读书写作
留下行医经验
我小时候,父亲在河北行医,一切家务都由奶奶操持,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她为了节省宝贵的煤油,让全家人晚上9点睡觉。我小时候比较笨,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总是背得很慢,为了不被打手掌,我常常凌晨3点起床。醒来后就躺在床上一边背书,一边在自己的肚皮上写字。
我行医比较早,25岁时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了,四乡八邻都称我为“小王先生”。我暗自庆幸,幸好自己比较笨,笨有笨的好处。背书虽然慢,但记得牢,学医尤是如此。由于我家是数代中医世家,我跟随父亲学医时,他教我选背的《汤头歌》、《医学三字经》、《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大部分我现在依旧能脱口而出。
我现在依然保持着读书写作的好习惯。退休后,我仍然坚持有计划地学习。1999年,当时我在赞比亚,得知《中华本草》一书出版时,我立即打电话给儿子让他买回来。这套价值2560元的书收录了八千多种中药,并且附有品种、化学成分等。
此后的几年里,我基本上是凌晨2点起床,有计划地阅读此书,坚持做读书笔记。数年后,我基本上把全书看完了,也觉得自己对中医药了解得更系统、更透彻了。
近些年来,我一直坚持写作,总结近7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祖辈们留传下来的秘方、验方。
每写完一章,就让儿子帮我在电脑上记录并打印出来,以便整理和校对。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我从来不着急,我相信自己能很健康地活下去,能顺利完成自己的计划,把自己的行医经验都写下来,留给后人。
饭菜花样很多
常吃鸡蛋煎饼
我90岁了,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也都结结实实地长着。鼻子还特别灵,有时候曾孙子来看我,我还和他比赛,看谁在卧室里先闻出厨房里做什么。
由于患有胆囊炎,我不吃肉。饮食很简单,我对五谷杂粮、白菜萝卜依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从来不吃任何保健品。由于不能吃荤,我担心自己的食欲可能会慢慢减退,因此我常常要求他们把饭菜做得花样多一些。
半年前,家人外出给捎回来一块煎饼,香喷喷的,我很喜欢,最近就迷上了。有时候人老了就会像小孩子,吃饭时少吃点煎饼吧,不解馋;吃整块饭就吃不下了,长时间营养肯定跟不上。
于是自己就想了个办法:把鸡蛋弄碎后倒入面粉中,然后用牛奶代水,稍加点盐后和成面团,然后让儿子给我做成有营养的煎饼,隔三岔五吃一个,心里美滋滋的。
我每天都要锻炼、读报、写书、看电视、练书法,因为我相信,我的生命就在我自己的手中。
专家简介:王瑞麟,全国名老中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教授,43岁获得“全国名老中医”称号。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病、脑中风及后遗症、脑血管痉挛等。